贷款买房 是“房奴”还是“房主”
发布时间:2012/11/16 10:00:59 浏览量:-
近日据媒体报道,我国首批房贷族将集中还清住房贷款。10年间,房价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飙升。2003年5月的数据显示,当时北京地区商品房交易均价为6734元/平方米。今年5月,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《房地产蓝皮书》,2011年北京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16845元/平方米。
2006年,一组关注房贷族的艺术作品《包袱》走入了人们视线。画面中的男子头发齐肩,一身最平常的职业装:白衬衫、西装裤、皮鞋、斜条纹领带。他的面色有些憔悴,黑色公文包挂在胸前。他穿梭于繁华喧闹的都市中,与众人一样排队等地铁,在CBD核心区行色匆匆。与旁人不同的是,他身上背负着巨大的房屋模型,因此始终佝偻前行。
于是,一个悲情的名词出现了:房奴。事实上,定义这一群体时,有一个重要定语:真正的“房奴”,是指月负债还款额超过月收入50%以上的家庭。
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韦庆旺看来,中国人执著于买房的核心应该是“安全感”。“在中国人的观念里,房子对家庭的稳定、个人的安全感很重要,所以大家争先恐后挤进这个梯队。而且,很多人都觉得越晚买越吃亏。”
2012年上半年,韦庆旺和身边的很多同事不约而同选择“出手”。“社会观念、父母、同事的意见都是促使我们作决定的原因。”他说。
此前,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介绍了一组数字:在美国,城市住房产权自有率是68%,英国是56%,欧洲其余各国位于30%至50%之间,而我国住房自有率为82%。这样看来,不少西方人似乎并不急于购房。
对此,韦庆旺有自己的看法:“东西方社会发展现状、人们的观念差别很大。如今,房价一直看涨,谁不希望自己的财富可以保值?另外,房租上涨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。”
回忆近10年来我国商品房市场的发展,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形容“令人始料未及”。“虽然商品房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,但我记得大规模兴起是在2000年之后了。”他说。在此之前,上一代人更习惯于按照工龄排序,享受单位福利分房。
“刚出现贷款买房时,很多人都不理解。当时,人们没有超前消费的概念,所以都尽量少贷款。随着房价攀升、人们观念改变,贷款额度也在逐渐上升。”他说。
关于贷款额度,国际通行的标准是以“月收入的1/3”作为房贷按揭的警戒线。“超过警戒线,肯定会感到生活压力。我觉得,50%的收入用来还款是底线。要做‘房主’,而不是‘房奴’。”张大伟说。
“还款额度超过月收入的50%,喜悦感很快会变成负担。你不敢享受生活,不敢换工作,甚至不敢生病。”韦庆旺描述了一位“房奴”同事的状态。
目前,人们对“居有其所”的渴望汇聚成另一个期待:呼唤商品房市场回归理性。世界银行认为,比较合理的房价与人均收入比是4~6之间。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这一比值仍然偏高。
本文由房产中介软件转载编辑